邯郸科技职业学院
红流润土打造“育苗”新生态
坐落于晋冀鲁豫革命老区,邯郸科技职业学院立足“红色沃土育新人、职教类型强技能”双定位,构建“扎根·培育·绽放”三维育人体系,形成具有鲜明校本特色和显著推广价值的育人范式。
一、 扎根:筑牢思政育人根基
(一)深耕理论沃土,激活课堂生机
1.定制思政育人方案
根据教学计划,结合青年学生特点、重要时间节点、社会事件热点等要素,量身定制每学期思政项目专题,让学生能在项目中知国情、感世情、识党情。
2.构建“7+X”课程群
围绕7门核心课程,在落实14学分、224学时的刚性要求外,借助太行地区丰富的红色资源,开发“我看乡村振兴”、“中国精神寻根”、“闪耀的革命人物”、“伟大领袖毛泽东”等育人专题,通过读书、观影、座谈、宣讲等形式,形成“理论教学+地方资源+课内实践”的立体化课程矩阵。
3.探索“三维五阶”评价体系
为科学、全面的评价学生学习成绩,学院立足职业教育特性,将思政教育与职业素质培育深度融合,以“价值引领、能力提升、素养发展”为三维导向,制定包括政治认同、法治意识、公共参与、职业精神、健全人格的五大维度19项指标的评价标准,搭建三维五阶”的过程性评价体系。
(二)培育优质师资,组建育人“铁军”
1.打造“三全”师德养成机制
在进行思想理论教育之外,组织教师到红色革命地研修、研学,实现全链条素质培养;针对不同教师群体开展新教师培根、骨干教师筑基、学科带头人赋能等计划,加强全方位素质提升;推行“师德体检”制度,每学期动态开展“学生评教+同行互评+部门总评”三维测评,实现全周期师德考核。
2.创设领导领学机制
每学期初定制讲思想政治理论课、讲党课任务,为学院领导干部走上讲台、走入学生提供渠道,切实将领导干部的政治优势、阅历优势转化为鲜活的教学资源,鼓励学生围绕“理论困惑”、“成长诉求”提问,引导学生从“静听者”转变为“思考者”,实现思政育人从理论传授到情感共鸣再到价值引领的闭环。
3.完善“双链驱动”培养体系
为保证新入职教师快速进入“角色”,现有教师队伍不断提升业务能力,学院采取成长链+提升链双链驱动策略,打造“传帮带”成长链,通过“青蓝结对”实现老带新,助力新教师实现业务成长;打造“赛训研”提升链,构建“院赛选拔-省赛打磨-国赛突破”的三级竞赛机制,以备赛为目标,组织教师参加培训与研修,开展科研与项目申报工作。
(三)犁清资源壁垒,搭建共育平台
1.贯通资源整合,建立共享机制
为提升资源利用效率,形成思政育人合力,学院在思政育人中打破传统的“单兵作战”模式,整合思政育人学术引领力、科研支撑力、红色资源的实践转化力,实现优质育人资源的全校共享。
2.深化社会育人,打造实践场景
学院引入社会育人主体,构建起“校地企社”四维联动平台,通过发挥学院理论育人、革命圣地精神育人、美丽乡村环境育人、区域企业技术育人、社会组织活动育人的不同作用,为学生走出思政小课堂,走入社会大课堂打造出不同功能与场景的实践活动基地。
二、 培育:创新“行走”的思政课堂
(一) 突破课堂边界,构建“四维实践空间”
1.直南党史馆的“青春回响”
秉持用好红色文化资源,讲活、讲透、讲深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内涵的原则,学院利用直南党史馆的便利条件,采用“双师教学模式”,邀请馆长作为思政兼课教师,为青年学子开启一堂别开生面的“行走的思政课”。此外,思政教师还开创性的提出了“教师讲+学生讲+师生共学”的场馆实践课教学模式,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,让实践课堂成为学生学习成果展示的舞台。
2.烈士陵园的情感共振
作为思政实践教学的创新形式,学院注重抓好重要时间节点,依托红色教育基地与历史场景,打造沉浸式教学环境,强化学生历史感知。如在清明节以晋冀鲁豫烈士陵园为核心场景设计谒陵活动,通过奏唱国歌、敬献花篮、聆听烈士事迹等方式,直观体会英烈精神,增强对党史、国史的情感认同。
3.革命旧址的初心回顾
为提升学生思政实践活动效果,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精心设计研学路线与研学环节,为青年学生提供全方位、全覆盖、全过程的育人环境。以一二九师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研学为例,研学围绕“九千将士进涉县,三十万大军出太行”的革命典故为起点,通过仪式教育、旧址参观、游览教学、主题讲座、师生座谈五个环节,推动学生对一二九师精神从知到敬的转化,促使学生思考将个人理想融入祖国、融入社会的意义与路径。
4.白沙村的田野课堂
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是青年学子感知时代脉搏的最直接方式,学院利用暑期在学生中开展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活动,用思政育人为乡村振兴赋能。为让学生感知乡村振兴战略成果,学院教师带领学生亲身探访河北第一村——武安市白沙村,通过亲眼见、亲耳听、亲自问,了解白沙村从穷山村到百强村的转变,感知党建引领与集体经济的优势,自觉努力成为乡村振兴的参与者和推动者。
(二) 突出协同育人,构建思政共同体
1.加强校地联动,绘制红色资源地图
学院围绕如何用好邯郸区域这一“思政育人资源富矿”的核心问题,按育人功能重新整合邯郸红色文化、产业文化、历史文化资源,绘制“思政理论课实践地图”,让每一寸土地都成为育人课堂。
2.优化校企协同,培育德技双修工匠
学院与中保网盾科技、京东、华为等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和实训基地,通过“数据安全与社会责任”、“生命奥秘与个人价值”、“乡村振兴与青年使命”等教学专题,将思政教育嵌入人才培养全过程。
3.推进校校贯通,共画育人同心圆
为发挥高校科研中心与服务中心的“双心”作用,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,学院重点围绕“资源共享、课程共建、师资共育、科研共进”四大核心领域,通过共筑“协同链”,打破学段壁垒;共建“资源池”,激活地域动能;共育“引路人”,提升队伍能力的“三共”策略,打通育人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三、绽放:收获育人丰硕成果
(一)强调任务驱动,建立“赛课一体”教学机制
1.教学竞赛结硕果,以赛促教显成效
学院为推动教师教学能力全面提升,以参赛为锻造优秀教学团队措施,近三年,学院思政教师在河北省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中获二等奖1项,优秀奖1项。
2.教学模式新迭代,理实一体育工匠
秉持功夫下在日常的原则,思政教师以参赛标准严格要求自身,不断创新教学模式,将实践教学与红色文化、红色教育基地深度融合,编写出校本教材《高职院校思政实践教学指南》。
3.课程建设数字化,共享资源助发展
以站好讲台、讲好金课为目标,学院整合邯郸地区红色革命故事,以“云上”研学的形式打造沉浸式课堂,录制的“思想道德与法治”校级精品课程在智慧职教平台上线,成为思政育人共享资源。
(二)聚焦实践问题,形成“以研促教”研究格局
1.围绕实践育人方向,打造科思政研项目群
以红色文化、爱国主义、思政实践为主要方向,学院申请立项国家级课题1项,省部级课题10余项、市级课题二十余项,公开发表相关期刊论文20余篇,获河北省职业教育优秀论文奖项若干,形成颇有规模的思政育人理论与实践科研项目群,为思政实践育人提供了学理支撑。
2.积极推进成果转化,献计献策服务顶层设计
学院在五育并举研究中,以《职业院校德育问题及政策建议报告》为题,为教育部综合改革司提供咨政报告1份,为职业教育中德育问题的评价提供了智力成果。
(三)体现学生主体,培育“青马先锋”学生群体
1.用好青言青语,讲活中国故事
学院通过组织“笃行杯 ”微电影/大学生将思政课大赛,选拔带有新时代职业青年特色的优秀作品,推送参加大学生领航计划,选送作品取得国家级一等奖一项、二等奖一项、三等奖两项、优秀奖一项的好成绩,形成了“理论+实践+竞赛”三位一体的新职人培养模式。
2.发挥头雁作用,引发投石效应
依托“星火研习社”、“初心剧社”、“党史研学社”、“学生政协社”等学生社团,学院在学生群体中培养出一批马克思主义青年,带动着身边同龄人参与实践活动、社会服务、志愿项目,发挥了榜样的示范与引领作用。
(四)建强理论阵地,打造“理论宣讲直通车”
1.发挥理论优势,铸牢思想堡垒
学院组建学生宣讲团,通过理论宣讲、革命话剧演出、红色剧本杀、英雄故事串讲等形式,让青年学子参与理论宣讲,做好党的“ 宣传员 ”。
2.联合社会组织,扩大活动影响
作为邯郸市毛泽东思想学会会员单位,学院通过发展学生会员、组织校级主题活动的形式,将学院在学生思政实践上的好措施、好做法进行分享,起到较好宣传效果。
邯郸科技职业学院以“红流润土”机制破解了高职思政教育“资源利用不足、知行转化不够”的痛点,为革命老区职教院校提供可推广范式,为乡村振兴与区域发展注入源头活水。